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基层动态 >> 正文

电气与机械工程学院:以培养“创新型技能型工匠人才”为根本从人才培养端夯实高质量就业基础

发布者:电气与机械工程学院  发表时间:2024年05月30日 18:22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

 

 近年来,平顶山学院电气与机械工程学院全面落实党中央、省委和校党委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以提升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形成了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强大合力。

  一、明确一个理念,构建高质量就业工作格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平顶山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应用型大学,肩负着为国家和地方输送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任。电气与机械工程学院下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智能制造工程四个工科专业,始终坚持培养专业知识丰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技能型工匠人才”,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提高就业的先导性、基础性、根本性工作,确立了“以人才培养高质量带动就业工作高质量”的就业工作理念,在深化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功夫,有力促进毕业生对口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二、做好两个对接,夯实就业工作基础

 就业事关国家民生、事关学校长远发展、事关学生前途命运。为了使就业工作做到让国家放心、学校安心、学生满意,我院重点做好两个“对接”:一是对接好人才培养途径和学生发展特点。基于培养“创新型技能型工匠人才”的总目标,实施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途径,根据学生材质特点进行分类培养。即承认学生差别、尊重学生个性、挖掘学生特长,根据学生成才需求和发展目标对接适合的培养路径,并为学生积极创造条件,把学生培养成有个性、有特长、有优势的人才。二是对接好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就业期望。充分发动毕业班辅导员和广大就业导师积极参与,一方面主动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另一方面摸清每个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最大程度实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精准对接,推动就业供需方高效匹配。

 三、实施三项机制,提升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我院积极探索“创新型技能型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逐渐形成多样化、全周期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是项目化目标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时间,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创新意识为核心,分别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了多个技能训练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的训练目标,每个学生都要在不同年级加入不同的项目。多样化的选择、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化的管理,使人才培养更加灵活、实用。二是全周期导师指导机制。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年级都有不同的导师全程负责指导训练,每个年级的导师都有不同的训练目标,一、二年级侧重于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三、四年级侧重于学生科技创新和科研能力的训练,以产出为导向,用学生的训练成果评价导师的指导效果。三是多平台协同训练机制。我院拥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省级特色行业学院、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等多个省级平台,还有创客空间、创新实验室、博士工作室等多个校级和学院平台,这些优质的科技创新平台都向学生开放,常态化地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平台的技术研发、创新比赛、技能操作等,成为培养高水平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

 四、落实四个目标,确保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见实效

 高质量人才只是高质量就业的基础,要真正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目标,还要做好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就业帮扶等就业服务措施。为了落实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目标任务,我院从领导到老师、从辅导员到毕业生党员,全员发动,各负其责,层层压实责任,紧盯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四个就业指标,精心组织、用心服务、精准匹配、调研反馈,近两年取得了不错的就业实绩。近两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0%以上,专业相关度80%左右,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达到88%,用人单位满意度100%,各项指标均位于学校前列。

上一条:纪委书记许建辉观摩指导外国语学院中心组学习 下一条:医学院:杏林铸医魂 五“度”育新人 构建医德领航成长体系

关闭